Page 27 - 保羅行動-2016報告書
P. 27
保羅行動香港篇活動內容
日期 內容
同學透過參與整日串連的活動,小組討論、短片觀賞及體驗活動,初步認識
香港的貧窮問題。他們需要隨機抽出自己的背景,並透過不同活動賺取金錢,用
21/3/2016 作「生活」及不斷「裝備」自己。經過一整天活動,讓同學經歷資源分配不均與
貧窮之間的關係,及其對香港不同階層居民的生活質素的影響,以致個人貧窮與
香港社會情況的關係。
同學到深水埗一帶探訪露宿者。他們需要以有限金錢購買多人份量的探訪物
資。之後,同學一同到達通州街橋底,關心露宿者及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。
22/3/2016
下午,同學需要經歷「搵工」。當中有三份工作,清潔工人、搬運工人及圖
書館助理。
同學到達華富邨及華貴邨進行拾荒及露宿體驗,感受拾荒者及無家者面臨的
困難,以及旁人的目光。
23/3/2016 回到學校後,同學將這幾天的心情和經歷整理好,在一幅大畫紙上畫出及寫
出他們這三天活動的體驗和感受,再與他們分享,反思貧窮與他們的關係,並帶
到生活中有更多的啟發及改變。
保羅行動香港篇活動總結
活動起初,學生能道出香港貧窮情況的資料及數據,也對貧窮問題的成因有初步的認識,可以
看到同學們也有關注香港社會的問題。可是,當問及他們是否知道低收入人士在生活上有哪方面的
困難時,同學們只能提供「食不飽、穿不暖」這類答案,對基層人士的困難未有深層次的理解。
因此,保羅行動香港篇著重學生的第一身體驗,以學生的親身經歷引領他們反思。在香港篇的
三天活動當中,學生們透過體驗活動、實地考察及探訪等,認識不同人的生活,包括拾荒長者及無
家者等。當學生設身處地去體驗低收入家庭的生活、了解到他們生活遇到的困難時,他們開始思考
自己能否承受得起這些困難,繼而明白原來自己所擁有的並非必然。
「衣、食、住、行」是為人基本生活所需,不論男女老幼,還是收入地位高低,所以活動嘗試
從基本生活所需作為介入點,讓同學感受貧窮如何被建構。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活,但如何面對生
活模式的不同,就取決於擁有多少的資源。
活動起初,學生對貧窮或多或少都有著不同的感受。因為他們需要透過不同的活動賺取金錢,
過程相對輕鬆的,但到第二日及第三日的活動則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;他們需要探訪深水埗的無家
者,面對一些他們認為是窮凶極惡、一無是處及不務正業的人,但當嘗試關心及了解他們的情況
後,才體會及明白到無家者生活的感受是怎樣一回事。他們明白即使努力工作,亦難以改變現時的
貧窮問題,而執拾紙皮及露宿活動都令到學生有不同的反思,原來整個下午辛勞的付出,換來的都
只是微薄的收入。
他們明白到,社會上不少人都生活在無奈和掙扎中,貧窮未必是因為懶惰而起,要學懂珍惜擁
有的一切。
25